谱写美丽中国的湿地篇章——写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

新华社 2023-02-03 14:26:53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从碧波荡漾、千湖竞秀的三江源,到数百万只鸟儿越冬繁衍的黄河三角洲;从大批候鸟归来、白尾海雕等猛禽亮相的吉林敬信湿地,到海岸卫士、鱼虾粮仓、鸟类天堂的南国海滨红树林……大美中国,湿地春来早。

在土与水相遇之处,生机勃发

新年纳余庆,嘉节启新芳。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所在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这是我国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后的第一个世界湿地日,多国驻华使节以及各有关方面人士齐聚杭州,号召全社会凝聚珍爱湿地共识,共同保护修复湿地。

“让我们做保护的行动者,爱护每一种生物,珍惜每一寸水土,用心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做文明的传播者,不破坏动物们的家,不伤害植物们的花,用情呵护湿地的生态资源……”稚嫩的童声伴随着坚定语气,青少年代表齐声宣读湿地保护倡议,发出保护湿地生态的青春之声。

“在土与水相遇之处,生机勃发!”《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视频致辞中说,湿地存在于地球这个美丽星球的各个角落,被称作地球动脉与静脉,雄伟,壮观,美不胜收。庆祝世界湿地日,就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数据显示,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2016至2020年期间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3个,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

2022年7月26日,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区进行科考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此外,我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面积居世界第四位;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占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比例达到50%以上,把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加以保护,湿地总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

这是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自1970年以来,全球湿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超过35%的湿地退化丧失。今年世界湿地日将主题定为“湿地修复”,凸显当前全球合力修复湿地的紧迫性。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说,2023年我国将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旗舰项目为契机,加快实施包括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晨曦初露,“最美湿地管护员”智华就会出现在湖边,冒着严寒,踏冰卧雪,观测大天鹅的同时,开展日常监测与巡护工作,并将监测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地处青海湖的泉湾湿地,是越冬大天鹅的一片栖息地。“青海湖的鸟儿是大自然纯净的生灵,它们和人类的生命同样宝贵。”多年来,智华凭借对故土的眷恋和自然环境的热爱,用执着与坚守,守护着青海湖湿地之美。

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一度严重退化。2021年以来,青海湖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补助、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湿地和水鸟栖息地得到进一步恢复。

据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直属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最新监测显示,青海湖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较上年增加0.56万吨,达到保护初期的44倍。

这是2021年12月25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鸟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斌 摄)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市观鸟爱好者杨斌近日观测到两个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种群,至今说起都惊喜不已。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湿地28.2万亩。“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日益凸显。

2019年3月16日,游客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观光(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莲花滩的浅滩上,苍鹭悠然漫步,忽而扑棱飞起;梅林路两侧,红梅、绿萼梅含苞待放……兔年早春,万物舒展筋骨,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游客络绎不绝。

位于杭州西北方的这片11.5平方公里湿地,上世纪90年代一度失去原生景观。

“从2003年开始,杭州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两年后,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张巧玲说。

“早就听说过西溪湿地,这次带着家人亲身游览,才真正感受到湿地的自然之美。”游客金惠宇说。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拍摄的大雁(2020年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保护湿地等生态环保理念在神州大地已是深入人心。

让湿地成为高质量发展“宝地”

孙诺如今成了“湿地”农民,被聘用为湿地管护人员直接参与保护和宣教工作,每年管护工资2万元。

“生态越来越好,来越冬的鸟多,游客也越来越多。”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的建塘镇解放村村民孙诺说。

这是香格里拉市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的风光(2019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我国黑鹳种群最大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今年春节期间建塘镇游客激增,多到镇上和环湖路时不时会堵车,很多餐馆还得排队。

2016年,孙诺家的耕地被纳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中的耕地补偿,此外还享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湿地生态功能补偿覆盖纳帕海周边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706户获益。

泥炭湿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3%,承担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储量。吉林省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就是区域内泥炭沼泽湿地。

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永利说,2009年,哈泥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先后投入2600余万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吉林哈泥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工程”等,提高了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

当地村民获益了,农民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支持,特别是营造林、封山育林、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社区农民创造更多机会,近年来累计完成生态移民212户、600多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

游客徜徉在广州海珠湿地海珠湖畔波斯菊花海之中(2020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刚刚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从污水横流到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这一国家湿地公园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广州以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在城市中央打造出“入则自然,出则繁华”的宝贵财富。

在钱塘江入海口外杭州湾南岸,有一片广袤的滩涂湿地。这里草地丰美、芦苇成片、鱼鸟成群,同时集聚了上汽大众、吉利汽车、方太厨具、慈星股份等一批优质企业和吉利研究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一批功能平台。这是湿地变成高质量发展“宝地”的范例。

杭州湾湿地建设项目启动时,借鉴国际经验,推进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科学生态恢复。上汽大众来洽谈年产30万汽车整车项目时,德国专家察看海涂地块时,发现附近很多野鸭出没嬉戏,得到了妥善保护,不禁对此非常赞赏,最终决定项目落地。

白鹭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1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世界湿地日,《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视频致辞中表达一个期待是,中国作为《湿地公约》主席国在未来三年引领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原标题:谱写美丽中国的湿地篇章——写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

【责任编辑:王晓倩】

【内容审核:吴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