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勤劳能致富 爱拼才会赢 ——塔丰村驻村侧记

勤劳能致富 爱拼才会赢 ——塔丰村驻村侧记

吕小妮 2016-10-17 14:53:14

 ▲张大爷在村里卖鱼 

扫扫二维码看扶贫直播

■商报实习记者 符雄助 记者 蔡磊 发自乐东志仲

11月16日星期日晴

“啪!”“别抢!”塔丰村村民张乐站在自己家后面的猪圈前,忙活着给自己饲养的16头猪喂食。靠养猪和种橡胶,他供出了3个大学生,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楼,生活过得安逸富足,这在村里早已被传为佳话。张乐说:“早些年养猪是我最主要的收入,那时候养得多,最多的时候有40多头。”

现在,他的两个孩子读完大学后留在了海口工作,最小的三女儿还在读大学。去年,他获得志仲镇的“致富标兵”称号。

 

 ▲张乐整理胶水

学成技术 转变养猪方式成致富法宝

张乐告诉我们,1993年,他到一个农场打工,接触到了养猪技术,2010年,学到技术后,他回到塔丰村自立门户。他一改以往粗犷的养猪方式,转向“圈养”。

“圈养的猪从小猪出生到卖出去,一般周期为8个月,圈养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在发生猪瘟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医治猪,甚至可以在猪出现轻微症状时,防患于未然。”张乐说,夏季天气闷热,他会给猪多喂地瓜叶,同时依据猪的大小,喂适量的红泥土,当出现一些极端恶劣天气时,他会及早采取措施预防猪瘟。

此外,张乐自己养了两头母猪,通过母猪繁殖,他省了一笔买猪苗的钱,因此他一个周期能盈利近3万元。张乐说:“现在还少了一些,以前两头母猪一年下来能繁殖40头猪崽,那会挣得更多。”

而养猪,在塔丰村随处可见,为什么张乐就做出了自己的“门道”呢?我走访得知,虽然塔丰村村道上四处可见五脚猪觅食,但这样粗犷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的生长周期过长,繁殖效率低,也容易发生疫情。

“他们不会养猪,粗犷地放养,很省事,但一到猪瘟季节,村民非但不能及时发现猪生病,甚至有些猪死在田间地头许多天,才会被发现。”张乐表达了自己专业的看法。

他是村里养猪较为成功的一个人,并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亲戚,有些人也凭借他传授的养猪技术,脱贫致富。

多点开花 割胶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养猪是张乐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了让腰包更鼓,他现在还去水库打工,作为水管员,每月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在水库负责放水灌溉,做完了之后,还有大把的时间。”他闲不下来,就跟妻子在山上开垦荒地种橡胶,一共有600多株,他说:“要想致富,不能天天待在家里喝酒,想富裕,就要肯干,不能闲着。”

在2011年至2013年,张乐凭借种植橡胶,一年最多能挣到6万元,但现在橡胶不景气,一年最多能挣到1.2万元。市场虽然不景气,但对于种植了多年的橡胶林,他还是不愿放弃。他摸着橡胶树干,抠了一下皮说:“现在便宜就赚少一点,万一以后又上涨了呢。”

雨后的橡胶林散发湿气,晶莹剔透的水珠顺着橡胶叶子,砸在我的脸上。林子里的虫子也嗡嗡嗡地飞来,大腿和胳膊被蚊子“亲吻”后变得红肿。

养猪、割胶和兼职打零工,张乐拓宽各种渠道挣钱。但是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送孩子读书,而且目前两个孩子已经毕业,走出大山,留在城里工作。“两个孩子在的单位还不错!”张乐欣慰地说。

张乐认为知识文化水平不够,就会处处碰壁。“我参加养猪技术培训考试,几十个人,只有一个人及格,我和其他人都没有及格。”从那一刻起,他便暗下决心,送孩子读书,现在,他也做到了。

 

 ▲张大爷养山鸡

自食其力 老汉养鱼卖鱼给儿女减压

今天一早,塔丰村被暖暖的晨光笼罩,我在塔丰村的第七队走访,随处可见的五脚猪耷拉着耳朵在路边趴着。不远处,一群人齐聚在一个院子里,好奇心驱使我走过去。原来是一个老汉在卖鱼。

“一斤5元,没带钱先赊账也行!”老汉叫张志文,今年70岁,今天一大早,他到自家的鱼塘,钓了10多斤鱼,然后回到村里,走街串巷叫卖。

“今天一共能赚60多块钱,但是现在口袋里只有30多块,有些没带钱就赊账呗。”老张憨憨地笑,露出一口洁白的老牙,而旁边几位村民对老张的鱼,都赞不绝口。随后,老张带我去野外鱼塘捕鱼。

老张在村里人看来不仅是个实诚人,还是个勤劳的老人。穿过一片茂密的小丛林,老张指着一片快要成熟的水稻说道:“这一片都是我自己种的,那一片是我的橡胶林,中间就是鱼塘了。”阳光晒在老张黝黑的皮肤上,他走路很敏捷,三步并两步跳过沟渠,“在农村的好处是,你可以天天干活锻炼,不干活赚不到钱,整天好吃懒做没出息。”

老张的鱼塘有一亩多,已经连续养了两年,今年5月,他把鱼苗放在鱼塘里,然后自己去找鲜嫩的野草和地瓜藤,割下来,放到鱼塘里喂鱼。老张先走到一块肥沃的地方,用锄头挖出一些蚯蚓,然后站在由木条拼凑成的板子上垂钓,“嘿,又一条上钩了。”不一会,老张就钓到9条鱼,“太阳太晒了。”老张说着便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提着水桶上岸来。

老张将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从低洼的稻田和鱼塘,到橡胶林里的益智和山鸡,他努力干活是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

“我也是跟社科联党组领导班子一样的想法,人要有志气,要努力才能勤劳致富。”他说,自己不是困难户,虽然没在帮扶范围内,但省社科联工作人员传递“勤劳致富”的理念也在邻里间传播。

▲张大爷在垂钓

来源:吕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