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顽疾补短板 海南持续推进“气水土”环境污染防治

孟秀莹 2018-01-10 11:21:51

治长期顽疾补环境短板

我省持续推进“气水土”环境污染防治

海南日报记者周晓梦

实习生王靓婷 陶宇星

今年元旦前夕,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其中,海南环境质量指数排名第1位,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第3位,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6位。

海南是生态环境的“优等生”,但“优等生”也有烦恼。

在生态环境治理和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上,海南不仅要持续做好大气、水、土环境污染防治,更需要自我加压和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

留住更多的“蓝天白云”

“截至2017年11月份,海南当年优良天数比例为98.2%,优级天数比例连续三年上升……”这些环境监测报告中的数字,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对‘榔烟’的整治,从2013年开始,我省采取多项整治措施,逐步清理取缔传统槟榔熏烤土炉。”据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大气环境管理处负责人陈玉南介绍,万宁、琼海、定安、屯昌、琼中、陵水等6市县已清理拆除了90%的槟榔熏烤小炉灶。

我省为槟榔产业卸下“烟熏妆”,不仅仅是简单加快取缔传统熏烤土炉,更在加快推进槟榔产业加工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让槟榔在市场上更“吃香”。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绝对相悖的。

为守住更多的蓝天白云,需要靠全面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举措——从2015年开始,我省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以内,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8%以上。

“多管齐下”提高水质达标率

治理大气污染,重在关注细节。治理全省64个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也同样需要“抠细节”。

2015年,我省出台《海南省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18年,治理范围内河流段消除劣Ⅴ类水体,力争达Ⅳ类及以上水质,实现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省城镇内河(湖)水环境质量总体明显改善。

治水要抠哪些细节?

“治理水污染,关键是堵源截流,不能从面上看,而是要深挖细查地底下,了解埋在底下的管网建设,要把污染源堵住截住,做好截污纳管工作。如果没有找准根源,那么水体污染问题将会持续、反复。”省水务厅城水处有关负责人李攀岳说。

此外,我省“多管齐下”治水的实招,还在于落实“河长制”。

“这上面的信息一目了然,这条河归谁管现在我们心里也有数。”家住凤翔湿地公园附近的市民黎莉,注意到公园美舍河岸边有一块蓝底白字的告示牌,上面写着“河长”的名字、联系电话、治理目标等信息。

对治理负责人“亮身份”的做法,让河湖水体治理工作得到更广泛的监督。

因为种种有效的举措,作为我省重点整治的64个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之一,美舍河正在发生变化,水质越来越好。

据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水环境管理处负责人陈清波介绍,截至2017年12月,在我省开展治理的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中,水质达标率从治理前的4.7%,已经提高到56.5%。

为土壤环境“把脉开方”

大气好、水好,土壤也要好。对以优良生态环境质量著称的海南来说,保有优良的土壤环境质量尤为重要。

去年,我省出台《海南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下称“土十条”),标志着我省相继完成了治水、治气、治土三大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块“拼图”。

治土的第一步,是为土壤做“体检”。

据介绍,到今年年底,我省将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污染程度;到2020年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底数。

防治土壤污染,关键是预防。

在严控工矿污染方面,海南“土十条”提出严格审批涉重金属新增项目,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在农业污染防控方面,提出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在减少生活污染方面,倡导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建设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到2020年,乡镇和行政村辖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

此外,我省还建立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等1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把脉开方”。(本报海口1月9日讯)

(原标题:治顽疾补短板 海南持续推进“气水土”环境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