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海口初步建起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缓解看病"难和贵"

海口初步建起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缓解看病"难和贵"

蔡丽娟 2016-12-11 10:55:37

在海口乃至全省的三级公立医院里,人满为患屡见不鲜,这沉重的“看病难”问题深深困扰着新医改。实际上,在涌向大医院的人群中,有近70%患者的疾病是可以就近治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本没有必要到三级医院费劲排号。

如果将这些病人合理分流在各级医疗机构,均衡使用好医疗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医院的治疗人群压力,而且将改善人们的就医感受,也就从根本上啃下“看病难”这块硬骨头。新医改以来,我市扶助基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多举措探索下,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扶助基层打开发展之门

11月8日凌晨1点多,离预产期还有半个月的云龙热作厂职工马王妹突然腹痛难忍,情急之下,家人将她送往就近的云龙镇卫生院待产,两个小时后,一个可爱的男宝宝顺利诞生,母子平安。

在2015年以前,云龙镇周边的产妇分娩只能提前到市区医院预定床位,家门口虽然也有卫生院,但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有限,手术基本无法开展。转变发生在2015年4月23日,云龙镇卫生院正式挂牌为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云龙分院,成立起医疗联合体。一年多来,分院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妇产科和内儿科共32张病床,病房条件改善,还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师,许多产妇选择了就近生产,目前已有100多人次住院分娩。  

“如果顺产的话,800元的生产费可全部报销。”云龙卫生院院长许明波说,卫生院在市三院和市120急救中心的支持下,建起了设施先进、设备完善的急救病房和急救部,承担着云龙镇及周边旧州、灵山、三门坡、大致坡等方圆50公里的9个乡镇急救任务,基本可以保障急诊病人的需求。

基层机构全面实现标准化建设

“这里环境比前几年好多了,老年病治起来不贵,医生也好。”在长流中心卫生院,84岁的周桂香有脑梗塞和慢性胃炎病史,10天前,因颈椎病复发再次住进了医院,临近出院,花费仅180元。

作为长流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医疗机构,长流卫生院拥有数字化的X光机、彩超机、心电图工作站等设备,设有眼科、口腔科、中医康复科及60张住院病床,还引进了省二院的技术骨干,实施惠及农村地区群众的医保报销政策,承担着周边区域十余万群众的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使他们免去小病小痛挤大医院的烦恼。

“相当多患者习惯动不动就上大医院看病,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设备空转。”市卫生局基妇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口市近年来着力于从基础上下功夫,开展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善医疗环境,在硬件建设上实现了更新换代,在软件上想方设法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的村卫生室和镇级卫生院已全面通过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

积极探索分级诊疗体系

简单而言,分级诊疗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目前看来,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尚需继续努力。

“我市去年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诊疗1502.45万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全是像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海口市医改办主任邝雄告诉记者,这些本应由一级医院承担的基本医疗病种,在我市却由三级医院承担39.7%,远远超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际承担比重的总和。

新医改实施以来,海口对分级诊疗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提升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一方面优先满足和保障群众的就医需求,引进先进医疗资源,建立了慢性病诊疗服务网格,把人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还结合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推动医疗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等融合发展。

完善体制畅通分级诊疗

“其实要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形成,还是要均衡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和资源,才能消除患者对于在基层就医的疑虑,畅通双向转诊。”在采访中,多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感叹,基层医院留不住病人,有着技术、设备、费用、群众就医习惯等诸多复杂原因,核心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全科医生严重短缺。

市卫生局副局长吴光吾表示,下一步,海口将加强专科医院的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医联体的“共管共享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落实,盘活卫生人力资源。要通过基层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开展,确保常见病和多发病实现“首诊”在基层。

来源:蔡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