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布 摸清我省资源环境“家底”

曾琪 2017-09-21 14:18:59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赵汶)21日,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在海口召开,商报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历时3年多,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完成。据悉,此次普查范围为海南省19个市县,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此次普查成果为海南省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参考。

历史3年多完成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据了解,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2013年7月26日,海南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23个厅局组成的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海南普查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在省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各厅局的大力支持下,省普查办的精心组织,共投入400余普查人员,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普查内容涉及《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的10个一级类、54个二级类和125个三级类。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铁路与道路、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现状。

根据普查目标,遵循“所见即所得”的地表覆盖分类基本原则,省国情普查完成普查范围内的地表和人文地理要素信息采集工作,共采集地表覆盖图斑196.5万个,地理国情要素88.2万条,解译样本3.2万个;完成了基本统计分析及地理国情普查图制作工作;建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数据量达2.63TB;持续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与成果应用工作,形成省国情普查标准规范体系及工作机制。

普查成果为我省总体规划编制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参考

据了解,此次普查数据截止为2015年6月30日。本次普查查清了海南普查区内各类地形地貌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占98.89%,海拔1000米以上占1.11%。除个别山地外,海南大部分属于低海拔地区,且海拔在100米以下的超过一半,占50.13%。0°~5°坡度带占海南普查区面积的53.31%,5°~15°坡度带占21.53%,15°~25°坡度带占15.42%,25°~35°坡度带占7.78%,35°以上坡度带占1.96%。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面积分别占普查区面积的13.52%、44.45%、13.10%和28.93%。

本次普查查清了水田、旱地、果园、茶园、桑园、橡胶园、苗圃、花圃以及其他经济苗木9类种植土地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竹林、疏林、绿化林地、人工幼林、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9类林草覆盖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结合海南省地域特点,查清了红树林、青皮林、槟榔、椰子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查清了普查区水域覆盖的构成及空间分布;查清了普查区荒漠与裸露地的类别、面积、构成及空间分布,同时,还查清了普查区铁路与道路的路面面积、长度、构成与空间分布,以及普查区房屋建筑(区)的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

当天,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华友介绍,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海南资源环境的本底状况,凸显了海南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这一独特优势。本次普查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普查区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面积为200平方米,即使篮球场大小的一块绿地,都能统计出来;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朱华友认为,在海南“多规合一”工作中,“精、细、准”的普查成果为海南省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参考,为科学描绘“一张蓝图”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基础底图,为各类空间规划的协同协调与矛盾化解提供真实客观的现状数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各市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