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星人!中国实现商业航天“从0到1”的突破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史若木 戴铭)2024年11月30日22时48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全新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国实现商业航天“从0到1”的突破。这一时刻,凝聚着海南商发人701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这一时刻,凝聚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让我国火箭运载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攻坚。这一时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各部委和海南的支持,让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从无到有的强势蜕变。
首发的二号工位最大创新点是统型高效
首发成功之际,海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红建见证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0到有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发布会上,刘红建回忆两年多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所在地还是一片迎风摇曳的椰林。在各方的关心关怀和帮助下,从2022年7月6日破土动工以来,经过海南商发人701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24年6月6日按计划完成了双工位的建设任务。
目前,发射场上已竖起两座巍然屹立的发射塔架,两个中型液体工位和相配套的加注供气等设施已具备常态化高密度发射的能力。同时,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技术区建有三平火箭厂房、航天器总装测试和合罩厂房,以及测发控大楼。按设计每个中型液体工位每年均可发射16发火箭,在海南文昌将频频可以看到激动人心的火箭发射景象。
据了解,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建设初期就始终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在工位统型设计、地面排导、喷水降噪、智慧发射场研制、任务组织指挥模式、火箭安全准入规范、低成本高效率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具有智慧安全、生态环保、灵活开放、低成本高效率的鲜明特点。
刘红建介绍,今天首发的二号工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统型高效。有别于传统的发射工位只能适应相同直径火箭,二号工位通过固定发射台与活动发射台相结合、配以通用液压起竖装置的统型创新设计,可以兼顾3.35m直至5m直径多种构型的火箭。目前根据最新对接成果,该工位可满足10余家火箭公司,超19型火箭发射需求,基本覆盖我国主流商业火箭。除了统型,二号工位采用“三平”测发模式设计,具有发射区占位时间短、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发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发射成本。同时,这次发射指挥智慧程度高,运用了发射过程数字伴飞、发射场全景数字孪生、一体化测发指挥信息融合技术,体现了发射指挥的可靠、智慧、开放。另外,二号工位的首发在国内首次验证了牵制释放技术,这也是一个零的突破。
刘红建说,2025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起步即冲刺 开局即决战”,预计具备执行20发任务的发射能力,将形成月月有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态势。
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火箭突破一系列新技术
长征家族新成员——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次亮相,成为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科研一部部长吴佳林在发布会上给予了介绍。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款4米级箭径液体运载火箭,具有大直径、强运力、高效率的技术特点,主要承担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和低轨商业卫星发射任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在我国两级单芯级火箭中运力最强,运载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吴佳林说,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国内首次突破了健康诊断管理、牵制释放、冷氦增压、铝锂合金贮箱、全三平无人值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
比如,火箭采用了新研的3.8米直径箭体,与传统3.35米直径的运载火箭相比,可实现推进剂装填量提升30%,火箭模块的推力性能提升108%,可适应内陆和沿海公路、铁路和海运多种运输方式,同时可适应“一平两垂”和“三平”两种测发模式,通过采用“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发射模式,测发流程简捷、发射区占位时间少,可大幅缩短发射周期,可在国内各大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比如,在国内首度运用冷氦直接增压技术,利用低温下氦气密度大的特点,实现大幅减少增压气瓶数量、提高增压气瓶的储气效率,进一步减轻增压输送系统质量、优化火箭总装布局、缩短运载火箭总装周期。火箭还采用了健康诊断管理和牵制释放技术,可以对火箭进行实时“体检”,对采集到的火箭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的箭上监测和诊断,一旦发现故障,可进行故障隔离,同时实施飞行任务的重新规划,为火箭在线生成新的飞行轨迹,确保卫星准确进入原定轨道。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对于我国未来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努力实现商业航天领域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文昌市人民政府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介绍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强势蜕变。刘冲说,发展商业航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中央12号文件提出,依托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推动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2020年,中央8号文件提出,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培育深空产业。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另外,国家发改委给予海南含金量极高的“航九条”政策,省级层面编制了《海南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0年)》《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为海南航天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按照“种发射之树、聚全球之需、育产业之势、结数据之果”的发展逻辑,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坚持“以场带产”“产城融合”,布局“高新区、发射区、旅游区”,构建了“3+1+N”产业体系,即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旅游和“航天+”产业。随着此次商发首发成功,海南的商业航天产业版图徐徐展开。
为充分发挥“两场三链”的核心优势,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谋划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四梁八柱”,布局建设星箭产业园,加快建设卫星超级工厂,火箭装配厂房已具备保障合练任务能力,卫星超级工厂明年6月下线第一颗试验星。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卫星研发中心、遥感卫星应用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使用,重大项目牵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的布局已然成型。
刘冲说,改革创新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围绕航天产业商业模式形成,聚焦低成本、批量化,创新提出了“出厂即发射、返回即复用、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的产业组织模式,加快中大直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落地航天城,加快推动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将形成年1000颗卫星的批产能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打造成为我国大规模快速安全进出空间的商业航天港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丛劲松在发射现场见证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的圆满成功,她在发布会上说,这标志着我省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得到有效验证、取得重要突破,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丛劲松从三个方面展望了我省商业航天发射的蓝图。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将面向未来发射需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后续软硬件建设,优化运营管理流程,强化发射场与火箭、卫星高效协同,加强发射场内外安全监管一体统筹,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形成稳定高效的发射回收能力,努力建成开放型、国际化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打造成为我国大规模快速安全进出空间的商业航天港。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航天科技城,将以文昌市作为核心区进行重点培育,布局航天总装发射区、航天创新服务区、航天研发制造区三大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商业航天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文昌国际航天城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航天产业集群,将充分发挥发射场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以及自贸港政策优势,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链主带动、平台支撑、上下游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覆盖商业发射、星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全链条的产业集群。加快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释放产业集群示范带动和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向天图强”,形成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努力打造我国航天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地和承载地。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