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丨邓红英:最后一个下车  

赵康丽 2017-08-21 09:48:20

7月18日14时25分左右,位于江西南昌市丁公路北口公交站附近,一辆车牌为赣AD1283的公交车起火。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这是一起人为纵火案件。所幸的是,除了纵火者当场死亡之外,公交车上的其他20多位乘客被成功疏散,没有伤亡。因为随车监控录像在大火中被焚毁,我们无法通过监控视频了解事发时的情形,那么,这辆公交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她就是出事的13路公交车的司机邓红英,南昌公交运输集团三公司的驾驶员。事发当天下午,将近40度的高温,天气闷热。13路公交车一共35个站点,是当地途径核心城区的一条主要公交线路。在这条线路上,46岁的邓红英已经驾驶了将近16年,她每天需要驾车往返四个来回。13时43分左右,正值邓红英当天的第三次出发,当公交车行驶到始发第三站东元路口时,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上了车。

记者:他上车的时候,引起你注意了没有?

邓红英:没有。开始我就以为,他是一般从旅游回来。

记者:为什么你觉得他是旅游回来?

邓红英:因为他就是背了一个旅行包,还有一个拉杆箱。

记者:多大的拉杆箱?

邓红英:简易的箱子,带了一个行李箱,还有一个手提的红色袋子。

记者:拿了三样东西。

邓红英:对。

记者:你为什么会对他印象比较深?

邓红英:因为上车以后,开了一段时间,我就闻到了车上的味道。

记者:什么味道?

邓红英:一种刺鼻的味道,我当时很紧张。

出于职业的敏感,邓红英怀疑这名男子携带有危险物品,随即靠路边停了车。

记者:停在哪儿?

邓红英:就停在科技园。

记者:不是站吧?

邓红英:不是站,就停下了车,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带了什么东西?他就很自觉,很配合,从塑料袋子里面拿了一瓶玻璃瓶状的盐水罐子给我,说我就带了一瓶这个东西。我就打开车门,让他抛掉了,他抛掉了又打开窗户,打开窗户透下空气,当时那味道就散去了,散去了就把窗户关上,我就继续开车。

因为公交车内开有空调,开窗通风之后车内的异味暂时散去,邓红英继续驾车前行,沿途的乘客正常上下车。

记者:你有没有闻到异味?

朱浩江:异味一上车就闻到了,像是油漆。

记者:你有没有警觉?

朱浩江:没有。因为当时我闻的异味,有可能是这部车是新的,或者是补漆,当时我上车仔细观察了一下,我坐在座位上观察了一下,并不是那种全新的车。

后来上车的黄丁根老人也闻到了异味的存在。

黄丁根:后面车子开了一段时间,就闻到那个气味。

记者:您觉得那是什么味?

黄丁根:好像有点橡胶味一样的。

还有一位女乘客,因为觉得气味难闻,从前排的座位换到了后排的座位。

朱浩江:我旁边有一位女性乘客,她坐到后面来,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说到,因为前面的味道很重,所以受不了,才坐这来的。

13路公交车行驶在南昌市的大街上,刚上车的乘客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意,没有人过多在意所闻到的异味,更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而此时正在开车的邓红英再次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

邓红英:开到丁公路北口的时候。

记者:又往前开了几站,到了丁公路北口?

邓红英:好像也有七八站,我又觉得闻到了味道,但是还不是那种刺鼻的味道。

记者:跟你第一次闻到的那个味不一样。

邓红英:不一样,我又问车上的乘客,你们有没有闻到味道?车上的乘客就有说,这好像是汽油的味道。我当时真的是很警觉。

在始发第24站丁公路北口,邓红英没有再继续开车前行,而是将车停在公交站台,熄了火,开了前车门。

记者: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邓红英:就是一种警惕性。

记者:但是气味,不见得就是有多危险。

邓红英:小心为好,就下车。

记者:下车?

邓红英:因为在空调里待得久,我不晓得,不确定这是什么,听到是汽油味道,肯定是要下车换一下环境再上来。

记者:就是你要换一下嗅觉环境。

邓红英:对,就是这样的。

记者:因为怕闻味闻久了,分辨不出来。

邓红英:我下车,我就从前面,后面,都闻了一下。

记者:实际上你是要巡查全车。

邓红英:巡查一下。

邓红英开始在公交车里排查异味的来源,当时车内有20多位乘客,不少人开始注意到了她的举动。

黄丁根:那个女司机很谨慎,她走到后面来了,也闻到了。

朱浩江:找到那位乘客,大概就坐在垃圾箱前面的位置,司机跟他讲了很久。

最后,邓红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位携带很多行李的中年男子身上。

邓红英:就是一直怀疑他,因为只有他带了东西。

记者:他坐在什么地方?

邓红英:他就坐在这个,坐在这个位置。

记者:行李就在这。

邓红英:我就问他,味道好重,是不是你这包里面有什么东西?

记者:但是你觉得,你说这个话有威慑力吗?你的声音那么细,而且你的举动都那么温柔。

邓红英:我就是这样子。

邓红英回忆,对于她的询问,那位中年男子并不理会。

记者:接下来怎么办?

邓红英:我会检查他的东西。

记者:你检查了没有?

邓红英:但是他没让我检查,就是不让我检查。

近年来,公车爆燃事件时有发生,国各地加大了公交车公共安全工作的力度,然而,因为公交线路点多、线长、面广,目前在民航、地铁等交通工具上采取的安检措施,很难在公交站点和公交车辆上实施。加上没有配备专门的安保人员,往往是由像邓红英这样的公交车司机承担了安全保障的重任。而面对乘客携带的可疑物品,公交车司机没有强制检查权,只能提出检查的要求,对于拒不接受检查的乘客,只能拒绝他上车,或令其下车。

邓红英:我就说,最好是下车好不好,因为你不下车,我就不开。

记者:这是你唯一能够讨价还价的。

邓红英:他当时根本就不听我的。

记者:他就不走。

邓红英:车上的乘客也说,一车的人都在这里,万一有什么危险,一车人的生命。

中年男子拒不下车,邓红英向车内的乘客求助。

邓红英:我就求助乘客,最好劝他下车。

黄丁根:我们也是叫他下去,我也怕。怕真的打架斗殴,他样子看起来好凶,不想下去。

朱浩江:叫他下车,他不下去,后来有一分钟他站起来说,跟司机说他还要坐一站。

邓红英:他说我不下车,我不下车,我就下一站下车。当时我就走到前面去,把后门打开了。

记者:为什么你又到前面,把后门打开?

邓红英:一般我们都是前门上后门下,我就要求他下车。

记者:既然他说了,你再给我个机会,我就再坐一站,我就下车了,你可不可以顺着他这么做?

邓红英:就是没允许。当时闻到了一种味道,就是觉得是汽油的味道,感觉不对头。因为平时我们公司里面经常开展安全消防、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我觉得就是应该这样做。

见到这名男子执意不肯下车,邓红英决定先疏散车上的乘客。

记者:你开始越来越信了,这人肯定有问题。

邓红英:对。

记者:你怎么跟乘客说?反正就先让乘客下车。

邓红英:就是像这样的。

记者:乘客听你的没有?

邓红英:听了。

记者:速度快不快?

邓红英:快,速度很快。

记者:但是你在让乘客下车的同时,实际上你比乘客更知道他的危险。

邓红英:对。

记者:那么你为什么不先走?

邓红英:乘客的安全就是第一。

记者:但是如果你先跑了,乘客一看司机都跑了,我们也跟着跑,效果是一样的。

邓红英:不,不,我当时真的没那么想。

前后门都是敞开状态,两三分钟内,大部分乘客迅速下了车,最后还剩下了包括黄丁根和朱浩江在内的四五名乘客没来得及下车。

邓红英:他看见陆续有人下车了,他很恼羞成怒,看见他把东西打翻。

记者:他怎么打翻他的行李?

邓红英:站起来,转身这样打翻了,就是这样点燃的。

记者:他拿什么点的火?

邓红英:用打火机。

记者:从哪儿掏出来的打火机?

邓红英:从他身上,口袋里面。

记者: 你的反应是什么?

邓红英:我一开始也蒙了。

记者:害怕吗?当时。

邓红英:肯定害怕。

乘客黄丁根看见中年男子点燃了携带的行李,行李里有不明液体流出,大火瞬间在车厢内蔓延。

黄丁根:我看到火一点,几秒钟的时间。

记者:速度很快。

黄丁根:好快,几秒钟的时间。

记者:火有多大?

黄丁根:一下子就火上了车顶了。

记者:你当时是怎么撤的?

朱浩江:我当时撤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但是我知道我的头,肯定不是抬起的,因为我肯定是看见,后面这个顶得很高,不能站起来的,然后我就跟着。

记者:就这速度。

朱浩江:我后来回想,我都没有看到他点火,我就犯急了,说放火了。

黄丁根:我看到蹿了火,我才走下去。

记者:司机这个时候在干吗?

黄丁根:司机好像还没有下去。

除了纵火的男子之外,邓红英是最后一个撤离公交车的人,下车前,她再次催促纵火男子下车,但没有得到回应。

记者:你是在什么提前下,你觉得你可以走了?

邓红英:我觉得凭我这样,我救不了火,再说车上的乘客都已经下了,除了那个点火的,我最后一个下车。

记者:从哪个门下的?

邓红英:从前门下的,当时火势就已经很蔓延了。

记者:你平时做事是谨小慎微的人吗?

邓红英:应该是的。

记者:平时如果碰到困难,碰到危险,你会往上走吗?往上冲吗?

邓红英:不会。

记者:换个角色你不是司机,你是乘客,你就会先走了。

邓红英:那我就会第一个跑。

记者:但是你是司机你不是乘客。

邓红英:对。

记者:你就是最后一个。

邓红英:因为平时公司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就是要有一种责任感。

就在邓红英从公交车上撤离之后,大火迅速吞噬了整个公交车。下车之后的邓红英开始打电话报警,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邓红英说,打电话报警的时候,自己的手都是软的。

记者:你下车的时候,这个火已经着成什么样了?

邓红英:我当时根本就没注意,就想着打电话。

记者:告诉谁?

邓红英:打电话报警,再打电话到车队。

黄丁根:那个司机当时语无伦次,她也好害怕,她就害怕起来了。我说你不要害怕,今天不是你造成的事故,有问题我们会给你证明的,今天是这个肇事者造成的事。

记者:这件事情你们能够逃生,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朱浩江:最关键的因素是,应该说是两点。第一,她要求乘客下车,发现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了,大家都关注了他,他干什么全部的人都会知道的,比如说他放火,马上就有人叫放火了,我们后面的人,他们也可以迅速跟进。第二,门是开的。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假如这扇门没开,后果会是什么?

邓红英:十之八九,要出大事。最少会烧伤,因为我后面看了一下,在不到一分钟,那个时候这门都是开的,整个顶部,有将近半米高的黑烟,如果封闭的,里面没有氧气。

记者:你想过没有,假如你没有做出熄火,开车门的这个决定,没有让乘客先走,这个事情会怎么发展?

邓红英: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也不会站在这里了。

记者:你觉得最重要的,你做的一步,是哪一步?

邓红英:就是打开车门。

记者你第二次闻到这个气味,你马上就打开车门了,找地方先停。

邓红英:对。

记者: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邓红英:就是一种警惕性。

记者:是本能吗?

邓红英:对,是一种职业的本能。

记者: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邓红英:就是要保护一车人的安全。

邓红英讲,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她也许能做得更好,比如会使用车上的灭火器,有可能会把损失降得更低,不过身为一名老公交车司机,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措施来保障公交车的安全。

记者:像你是女司机,如果遇到突发的危险情况,本身就是弱势的一方,你们怎么在这方面去强化?

邓红英:就是要小心,细心,在行驶中,就要做到听,闻,看,这也是我们公司教导的。

记者:如果那天要赶上你感冒,你不就闻不到了吗?

邓红英:我就不晓得了。

记者:这个细节可能就忽视掉了。

邓红英:对。

记者:那未来怎么去预防?

邓红英:应该还是有办法的,觉得安检,应该就是。

记者:安检。

当天事发之后,邓红英配合处理各项善后工作,从下午两点忙到了晚上九点多,直到家里人打来关切的电话,邓红英紧绷的神经才终于得以放松。

邓红英:主要是听到儿子的电话,感觉真的很温暖。

记者:他说什么?

邓红英:他说妈妈,你怎么样?所以我听到我儿子打电话,第一个打电话,还有我妈妈,我婆婆。

记者:他们都说什么第一句话,都说你没事吧?那个时候感觉到怕了没有?

邓红英:不,有一种很高兴的感觉。

记者:为什么高兴?

邓红英:感觉一种亲情。

记者:那个时候特别知道什么最重要。

邓红英:活着真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真的是有一种。

记者:所以我刚才问你,遇到了这种事,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下次遇到这种事情,还会往前冲吗?

邓红英:要是在这个司机岗位上,还会这样做的。

(原标题:面对面丨邓红英:最后一个下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