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公祠粉墙黛瓦换新颜 18年3月开放

曾琪 2017-08-13 14:17:24

海南第一楼——五公祠

 

8月的海口阳光灿烂,树木翠绿,风景怡人。居住在海秀东路的市民杨先生表示,周末偶尔会带女儿到五公祠走走看看。他说,五公祠古色古香的建筑很是吸引人,祠内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诗词、碑刻等珍贵文物,让下一代了解海南历史名人史迹很有必要。

 

▲苏公祠瓦面损毁现状

近日,海口市文物局启动了五公祠管理处展览馆的建设工程,政府拟投资1200万元开发打造历史古建筑、历史名人传奇事迹和唐宋文化、移民文化主题公园,并增加园区馆内的陈展项目,加强观赏趣味。工程将于2018年3月前竣工开放。

 

▲观稼堂墙体损毁现状

五公祠过去:

琼台胜境

  海南第一名胜

每天前来海口历史名胜五公祠游览的客人不算少。来自山东的游客宋先生在游园时表示,此次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五公祠了,每次游玩都有不一样的心情和体会,很期待整改后的五公祠给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公祠从北宋年间始建,至民国时期,延续建设时间长达一千余年,集中反映了汉、唐、北宋等各个时期被贬海南的历史人物和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海疆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业绩,是海南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其整体建筑群落朴素、典雅,建筑风格明显受到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影响,还有南洋建筑影响的痕迹,具有明显的海南地域特征,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公祠由市五公祠管理处管理,该机构成立于1956年。1980年海口市博物馆在五公祠挂牌成立,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5年海口市博物馆从五公祠分出,成为海口市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五公祠是海南岛北部宋至清重要的南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西边与海府路相邻,西南与琼山区民居相依,南面、东面与琼山区府城镇巴伦村为邻,东北面与海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交接,北抵海口画院。

五公祠自古就被誉为“琼台胜境”,也是海南第一名胜,无论从它的建筑规模、历史久远或文化内涵的丰富程度,都在海南岛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其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整,每个院落又由多个单体建筑组成,集亭、台、楼、阁、轩、泉、山、水、林、木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参观价值。

 

两伏波祠

另有东坡书院门匾、妙贞塔、碑廊、游仙洞、“琼台胜境”牌坊、“以景以娱”牌坊、“瀛海人文”牌坊、东坡湖、济泉等文物遗迹。此外,五公祠陈列馆坐东向西,占地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楼三层,裙楼二层,有10个展厅,主要展出有五公、海南历史名贤、革命英烈史迹及海南历史文物等内容。

1915年初夏,海南道尹朱为潮重修海南第一楼,将苏公祠东的昭忠祠改建为两伏波祠和拜亭,在龙王、风神两庙遗址处辟为琼园,重修园内粟泉亭、洗心轩,筑游仙洞(假山),砌莲花池,开拓园外道路,并得一泉“济泉”。“尽复前贤名胜”,形成了今日五公祠的古建筑园林格局。

1955年,五公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新建五公祠陈列馆,为五公祠增加了新的人文景观。

 

苏公祠

五公祠现在:

修旧如旧

  常年保护修缮

五公祠一直以来都是海南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海南五公祠园林艺术探析》、《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南五公祠》、《广东园林》、《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策略中的综合安全探析——以海口市五公祠保护规划为例》、《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名胜古迹景点介绍英译语用问题探析—以海口五公祠景区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类刊物从建筑特征、艺术设计、保护现状、开发建议和文献考证、旅游仿古、人文咏叹等多个方面,对五公祠进行了研究和阐释。

居住在府城的李女士说,打小她就听父亲讲述五公祠名人的历史故事,很受感染和感动。五公祠反映了海南人民自古仰忠思贤、热爱祖国、弃恶扬善、吸收和传播中原先进文化、重视教育和知识的传统美德,沉淀了无数仁人志士、学子游人的思想文化艺术,保存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海南人民的一笔精神和物质财富。

“因为海南比较潮湿,五公祠内建筑容易被白蚁侵蚀,使用寿命周期相对更短,因此修缮更加频繁。修旧如旧的常年小整改,其实是最费心力的。”五公祠管理处主任郑云玲说,因为从前的手工艺人手艺精湛,壁画和雕刻上都是鬼斧神工,遗憾的是后人在有些损毁严重的地方,找不到原貌,难以做到完整修复和清洗。有些浮雕上的鎏金画,只能先用喷漆加以保护,等找到原貌图后再加以修复。

五公祠曾在解放后的1954年、1974年、1984年等多次对部分建筑进行小规模重修;1994年至1996年,市政府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了五公祠陈列馆,丰富了五公祠的文物陈列展览内容;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65万元,市政府投款90万元,自筹50万,共205万元,对海南第一楼进行大修,2009年完成西斋、粟泉亭大修、2010年完成两伏波祠修缮、2011年完成学圃堂修缮。

2015年8月,五公祠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启动,建设费用4064.69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修缮、养护以海南第一楼、苏公祠等为主的古建筑群;新建大门、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园区内部环境,增加水资源的布局和展示;综合整治园区周边环境,提升景区整体品位。目前,古建筑修缮已经竣工,新建和园林部分基本完工。

 

观稼堂

五公祠将来:

展馆建设

  延伸文化内涵

为凸显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我市将文物景区建设与城市区域改造提升相结合,利用城区改造大环境带动文物修缮保护,又以文物景区的建设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通过深度发掘文化内涵,创新展陈方式,充分拓展利用,来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打造高品质文化城市。

按照开发保护规划,五公祠保护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71亩(比现有面积增加近8亩),新增附属设施和展示区面积3425平方米,提升改造建设费用为4064万元。将开发打造成历史古建筑、历史名人传奇事迹和唐宋文化、移民文化主题公园,增加园区馆内的陈展项目,加强观赏趣味。综合整治园区周边环境,按5A级景区标准打造,提升景区整体品位。

 

▲东斋木柱损毁现状

遗憾的是,五公祠现今仍旧没有展馆。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表示,五公祠展馆早已列入修缮建设范畴。近日,准备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展馆,并将于明年3月前竣工开放。届时将为市民呈现海南八公,包括苏东坡、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诠等人的生平介绍、思想文化,以及个人的雕塑。“让市民和岛外朋友更加全面地认识海南的文化名人,从而实现海南文化内涵的延伸和发展。”

海南大学三年级学生陈美建议,不仅是五公祠,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都需要集中各种力量,对文物景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包装,利用出版物、画册、公益广告、影视及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培养更多的对海口历史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受众群,最终形成全民保护文物的良好局面。

此外,在“十三五”期间,市文物局将协调推动、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报请市人民政府公布海口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40处,公布海口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30—40处。组织完成丘浚故居、琼海关旧址、珠崖岭城址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报审工作、组织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的编制工作,为抢救修缮保护做好前期准备。完成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内1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修缮工作,并争取每年完成8—10处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红色旅游线路、骑楼街区线路、府城街区线路、传统村落线路以及清官廉政文化线路等5条文物景点游览线路的建设,提高文创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水平,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圈初步形成。

 

浮粟泉

链接: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和对策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海口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率仅为50%,保存完好率达不到70%,许多文物处于濒危状态,形势非常严峻。同时也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工作成效不明显,文化品牌没有树立起来。

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现代网络媒介的发展,省内公众和外地游客对海口文物保护的关注度日益高涨,群众要求政府加强保护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物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的焦点。但因为经费不足,“十二五”期间,文物部门平均每年只能完成1—2处重要或濒危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严重制约了我市文物事业的发展。

另外,文博专业人才不足,制约和影响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文物系统具有文博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我市文博工作的需求,也导致我市文博工作陷于低水平、应付状态。

再者,文物资源利用有限。在文物和名城保护的宣传上做得还不够,文物景点知名度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同时,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内部设施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文物展示水平较低。

此外,田野文物保护形势严峻。我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约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10%,绝大多数分布在荒山野岭、人烟稀少的地方,处于随时被毁、被盗的危险境地,安全隐患严重。同时,一些单位和群众对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出现了个别“建设性破坏”情形,如府城传统街巷整体历史风貌日渐消退等。

对于如何有效保护海口市历史文化遗产,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表示,首先要落实文物“五纳入”规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议调整有关部门对文物事业的投入比例,每年文物保护固定资金投入建议不少于1亿元(可以修缮10—12处文物及改善部分文物的周边环境),并逐年有所增加,以确保文物事业健康发展。

 

东斋

其次,按照文物保护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文博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随着秀英炮台的重新开放以及海瑞墓、五公祠、丘浚墓等文物景区的修缮、扩建,亟需大量招聘管理、研究和公共服务人员以确保各景点的正常运行。

最后,要加强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确保田野文物安全。充分发挥区文化(文物)部门、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民委员会和文物保护员的作用,实行上下联动,形成网络,定期联合对文物点进行巡查,确保田野文物安全。

(原标题:五公祠粉墙黛瓦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