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高楼耸峙,所闻书声琅琅 寻东坡之旅在海口五公祠落幕

海拔新闻 2023-02-24 13:36:10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鲁启兰 魏铭纬 摄影报道)2月24日,国际旅游岛商报“海南万里真吾乡·东坡琼州记忆”主题系列直播来到了最后一站——海口五公祠。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一代文宗”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当年六月,苏公渡海后到昌化军(儋州)“安置”之前,曾先到琼州,就借住在今天的五公祠内,期间曾“指凿双泉”,利济民生,留存遗迹。为了纪念苏东坡,后人便在苏东坡居住过的原址上建起了“苏公祠”,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明代海南的经济、社会、文化加快发展,今天的五公祠里亭台祠庙陆续添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海南道兵巡兼提学副使戴熺为纪念苏轼、苏辙两兄弟而建二苏祠。清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督建五公祠时重建为苏公祠,主祀苏轼,以苏过和姜唐佐配祀。

步入苏公祠,构造一目了然。苏公祠由山门、庭院和祠堂组成,庭院宽阔,院中有清代至民国时期栽种的鸡蛋花树、罗汉松等古树。祠堂宽14米,进深12米,通高7.2米。祠堂内的脊梁上从北向南大字墨书“旹大清光绪十五年季冬月谷旦钦命雷琼道嘉兴朱采督建”。堂内有一对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由琼崖道尹朱为潮在民国四年(1915年)继修苏公祠时题写。

苏公祠建好以后,文人墨客慕名踵步瞻仰。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初年,历朝历代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建(修)诸多亭台楼阁,形成以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代表的一组古建筑群,景区便以“五公祠”统称,五公祠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海南文化重要发祥地。

据介绍,五公祠之所以被称为“海南第一楼”,既不是因为它是当时海南最高或最大的楼,也不是因为它是当时海南最早的楼,而是因为这座建筑奉祀的是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共五位先贤。他们心怀家国,忧国忧民,正气凛然,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丹心不泯,在贬琼期间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功德无量,为后世所敬仰。

若要追溯五公祠的历史渊源,要先从浮粟泉说起。此泉为当年苏轼“指凿双泉”之一。苏轼自惠州再贬儋州,过海后先来到琼州,住在今天的五公祠景区内。他看到附近居民饮用护城河的水,很不卫生,便在附近踏步勘察,指出有两处可凿井。居民依他所指挖掘,果然凿出两处井泉来。泉水涌出,供居民饮用和近处农圃灌溉。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指凿双泉”。

双泉一清一浊。后人命名浊泉为“洗心”,现已湮没。另一泉水清,常冒出浮粟状小水泡,被命名为“浮粟”,就在景区内。浮粟泉自开凿以来,泉水清洌甘美,泉源旺盛,至今历经九百多年,依然不溢不竭,有“海南第一泉”之美称。古时常有赶考的学子花钱请人在此挑回一担泉水饮用,期盼能沾上苏公的文气,传说还颇为灵应。

据史载,当年苏轼“指凿双泉”后,琼管帅守承议郎陆公(失名)饮用浮粟泉水,称赞清洌甘美,便在井上筑一亭覆盖,时常邀集文人骚客到这里来品茗赋诗。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遇赦北迁廉州(今广西合浦),渡海前又曾到琼州,在景区内暂住。在任上的陆公恳请苏公为亭子命名,苏轼欣然命笔,题亭名为“泂酌”,并写下《泂酌亭诗并叙》。由于年久泂酌亭坍塌,后人又一再于井泉近处重建。

苏轼携幼子苏过谪居海南三年,来去都曾在如今的五公祠景区内暂住,这一历史因缘为历代海南士民所珍视。苏轼离开海南一年后病逝于常州,人们为纪念他,便将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建“东坡书院”,聘山长,置学田,建书舍,设讲堂。经元、明、清历朝的重视和一再重修,书院的规模日趋扩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依照新政,书院改为学堂,迁入府城,此前这里一直是海南重要的教育场所之一。至今浮粟泉旁的门亭上还镶嵌着“东坡书院”的牌匾。

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继修海南第一楼时,将书院旧址开辟为“琼园”。琼园位于两伏波祠、泂酌亭北侧坡地上。园内树木成荫,幽静凉爽,花卉争妍,曲径通幽。又有浮粟泉、洗心轩、粟泉亭等古建筑、古遗址点缀其间,更丰富了琼园的文化内涵,游人到此往往倍感惬意,流连忘返。

居儋三年,苏轼以著书授徒为乐,传播中原文化,士子争相师从。他与当地父老交游,劝戒民众弃巫就医移风易俗,主张俚(黎)汉一家勤耕力作,受到海南百姓的同情、尊敬和爱护。海南因为他的到来而文化更加昌明,历史更加多彩,也因为他的著述而更为外界所了解。

如今的五公祠景区,原来只是琼州州城东北一处风光秀美、供官民人等游憩的地方,因为苏东坡的到来而增辉,在海南历史长卷上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故事。

六天来,国际旅游岛商报直播团队带着大家循着苏东坡在海南留下的印记,一路走过了儋州、昌江、琼中、临高、澄迈与海口。我们在东坡书院看翰墨书香,在峻灵王庙赏奇山秀岭,在永庆寺观海天一色,到苏公祠悟民生情怀……寻找“苏东坡”,不仅能贴近千年前那个伟大的灵魂,更能发现源远流长的海南文脉,重拾文化记忆,提振文化信心,为自贸港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索方向。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南荒”已然今非昔比,而我们这段“奇绝”之旅到这也便告一段落了,所见高楼耸峙,所闻书声琅琅,足以告慰东坡先生。

【责任编辑:王井爱】

【内容审核:吴淑珍】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