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国际航天城:重点打造火箭、卫星、数据三大产业链

椰网 2021-09-20 08:38:50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实习记者 杜相仪 摄影报道)9月19日,2021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在海口举行。国家航天局、文昌国际航天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航天领域专家及业界代表,共商我国航天事业及文昌国际航天城发展新机遇。

建设开放型国家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胡朝斌表示,截至目前,我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民营合资商业卫星企业接近250余家,我国航天强国梦离不开商业航天,已成为共识。

据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介绍,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是国家战略,海南已将航天城列为自贸港的重点园区。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规划了高新产业区、发射区和旅游区,以商业航天为主,重点打造火箭、卫星、数据三大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航天旅游等航天+新业态,建设开放型国家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下一步,文昌国际航天城将重点从大力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培育卫星应用产业链、搭建航天公共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航天旅游发展、深化航天国际交流合作五方面推动建设发展。

国际海底光缆登陆文昌

国家航天局遥感卫星应用总工程师赵文波表示,遥感卫星应用是空间应用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数据融合,应用门槛最高,技术链条最长,涉及政策最多,最具价值潜力的领域。

目前,国际海底光缆已登陆文昌,成为境内唯一一个与国际联通的光缆设施。中国科学院地面站在文昌落地,航天局国际平台在文昌落地科研编制,为数据落海南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建设国际平台和展示平台,文昌将成为中国遥感应用的数据基础和专业会展中心。

中国跨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介绍,当下世界航天领域呈现“航天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外空开发利用备受瞩目”“商业航天加速发展”“深空探测成为航天活动新热点”五大发展趋势,形成了“一超三强”局面。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系列成就,“嫦娥四号”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嫦娥五号”采集1.7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天问一号”实现火星环绕着陆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向全球提供高精度的服务,高分辨率的系统完成验收有效投入使用,载人航天进入空间建设新阶段,目前全球在轨运行的3000多颗卫星当中,中国拥有400多颗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已跨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如今,中国航天已逐渐实现四个转变。首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今年9月16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390次发射,成功率高达97%,能够实施高中低不同轨道和大中小不同种类航天器发射。

其次,航天工程体系配套完整,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弹、箭、星、船站完整产品系列的国家,并且形成了海陆空间地一体规模适度航天测控网,测试能力由过去6万公里,向数十亿公里空间跨越。

再者,空间应用服务能力由试验应用向业务应用转变,航天已经深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反恐应急、交通物流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中国航天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有3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转移到国民经济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开发应用的一千多种新材料当中,80%是在航天技术牵引下完成的,航天成果转化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孕育了太空制药育种等新业态。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国家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表示,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全球范围实测水平优于5米,与美国GPS以及全球导航系统服务精度相当,而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服务精度可达到2-3米,精度堪称一流。2020年7月,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全球服务,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北斗系统。

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北斗规模化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陈谷仓介绍,通过健全芯片、模块、板卡等自主的产品型谱,目前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超过亿级,年出货量近5000万片,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超20%,去年年底总产值达到4033亿元。

同时,北斗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大型消费产品定位功能标准配置。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入网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的款型达到79%,出货量达到1.49亿部,北斗大众应用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黎晓帆】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