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家里!

关业慧 2017-04-23 20:42:32

家庭医生,人人期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顺应期待,被列为今年深化医改10项重点任务之一。按照改革时间表,到今年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会扩大到全国85%以上地市,六成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都将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但是在改革的推进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手段有限和处方权限等实际问题。为了让这项制度更便捷、更完善,上海市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家庭医生升级版试点工作。

Q:老年人慢性病 如何不再为买药操劳?

A:利用家庭医生的延伸处方,直接在家门口看病取药,20分钟全搞定!

上海崇明区陈家镇花漂村村民陈玉芳20多年前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一犯病就浑身疼痛。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病不能根治,目前只能通过用药缓解病症、控制病情,需要长期服药。陈玉芳家住上海远郊区,周围没有大医院,她吃的一种名为“纷乐”的药,曾经有十多年时间,只有到上海市区的大医院里才能买到。为了给她买药,老伴每个月都得要跑到大医院,早早去排队挂号、开方、买药,来回要一天。

最近几年,崇明区中心医院终于能配到这种药了,但是陈玉芳家到崇明区中心配一次药也得花上大半天时间。老伴年纪越来越大,这样奔波劳累也让他有些吃不消。什么时候能不再为买药操劳呢?今年年初,情况有了改观。

周晓明作为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今年年初,跟陈玉芳家签约,成为她的家庭医生。利用家庭医生的延伸处方,陈玉芳就可以在家门口看病取药了。周晓明说:“签约了以后到我们这里的话,应该来说20分钟就可以了。”她还介绍:“她在上级医院开的药物,通过我们家庭医生门诊工作站,直接从平台上把市级医院的药,延伸到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以开药。就是说经家庭医生诊断后,延续了上级医院的医嘱用药,这个就是延伸处方。”

Q:家庭医生能开多久的处方,报销比例怎么样?

A:开一到两个月的长处方,报销比例也比三级医院高,两位老人一年节省近2000元。

像陈玉芳这种60岁以上,确诊病情后需要定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是上海本轮“家庭医生2.0 版”试点的优先服务人群。原来社区医院不能开的药,通过这个医疗的信息化平台,把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连为一体,家庭医生开出延伸处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配到,不仅如此,家庭医生还能开一到两个月的长处方,报销比例也要比在三级医院高。

闵行区的李锋老人家里有一个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这些年来他和老伴两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药品名称和价格。他说:“一个月下来,在三甲医院自己要用掉153.36元,在社区医院只需要用掉41.7元,它的差价12个月算下来,要1627.92元,等于是一年下来我就可以得到1628元左右的实惠。”

从2015年底上海“家庭医生2.0版”开始试点后,截止到今年4月,全市开具延伸处方超过28万张。

Q:上海“家庭医生2.0版”推出的“1+1+1”是什么?

A:居民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一家区级和一家市级三级医院签约,签哪一家医院完全自愿。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春林表示:“年纪大的人有多种疾病,慢病的机率也比较大,纯粹去医疗机构开药的机率也比较大,所以我们现在把老年人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现在推行‘1+1+1’以后,社区有37%的60岁以上老人都得到了签约。”

上海“家庭医生2.0版”推出的“1+1+1”签约组合的三个一,就是居民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一家区级和一家市级三级医院签约,签哪一家医院完全自愿。签约的居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有序就医。

家住上海长宁区的张雪妹前段时间突然胸口疼痛,浑身不舒服,由于中心城区医疗资源丰富,张雪妹没有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而是去大医院,挂了心脏科和神经科等专科。转来转去找不到病因,张雪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陶齐渊。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里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一项内容,所以陶医生很快判断张雪妹的病情极可能跟骨质疏松有关,他通过家庭医生的预约门诊帮病人约上了华东医院的骨质疏松科。

华东医院具备老年慢性病的学科特色,长宁区社区医院跟它结为联合体后,家庭医生可以从这里获得技术支撑和联动服务。与三级医院实行联动,组建医疗联合体,是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一个特色。经过对症治疗,张雪妹因骨质疏松引发的胸痛症状在一两周后消失了。

“我以后随便什么都要去问一下陶医生,他解决不了的,他会给我转出去的,我用不着七兜八兜,这个方便多,方便多。”张雪妹说。

Q:“家庭医生2.0版”试点一年多,大医院变化几何?

A:分级诊疗体系初步显现,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合理、有效。

除了慢性病病人,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也是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主要原因。上海“家庭医生2.0版”试点一年多,有序就医的分级诊疗体系初步显现。病人结构发生了变化,推动三级医院重新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

上海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表示:“推动了公立大医院重新认识它应该有的功能定位,能腾出资源,重新调整资源配置、人力配制,重新瞄准危、急、重症的治疗研究,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功能上可以更好地发挥,这样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会更加趋于合理,更加趋于有效。”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的实力,使它跟三级医院有效衔接,让病人放心安心地到基层医院首诊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坤说:“就是基层要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来主动让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变强。”

让基层强,不仅需要家庭医生本身有强烈意愿,还得借助大医院的帮扶支持。上海市推行的“1+1+1”签约组合,就是把二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向下延伸,跟基层结合,使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此,上海已经有计划、按标准培养了一支6000多人的全科医生队伍。邬惊雷介绍:“我们对家庭医生的考核,不仅仅是工作量,还有他工作的质量。家庭医生跟上级医院或者专科医生的有效联动,这是我们未来能赢得市民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Q:如何保障家庭医生制度顺利推行?

A:专家与家庭医生结对培训学习,提供后盾支持;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

三级医院通过派遣专家与家庭医生结对培训学习,现场指导,为家庭医生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说:“我们组建了有67位副高以上专家的10个团队,和长宁区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结对,这个团队每周都轮流派出专家到社区和家庭医生一起诊治疑难重危病人。在深化医改当中,我们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这三个手应该还是可行的。”

家庭医生制度的顺利推行,也离不开家庭医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建立了以家庭医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同时按照签约服务的居民数量,付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

陶齐渊说:“除了一般性的医疗保障,提供基本的医疗之外,我们更多实际上是给居民提供一种健康管理,‘上医治未病’,所以很多病我们要在未发生的时候,去预防它。这样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一个舞台会变得非常大,非常广阔。”

签约后陈玉芳的慢性病得到家庭医生的定期随访,指导她对疾病进行控制,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处得像朋友一样。周晓明说:“因为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疾病是慢性病,治疗起来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所以说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医生来讲经常电话咨询,跟她聊聊天,让她有一个愉悦的心情状况。”陈玉芳也对自己的家庭医生很满意:“周医生真是好人,对我们很温柔。”

经过几年的试行,家庭医生已经成为整个上海医疗服务体系当中一个最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岗位,上海建立了覆盖所有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把病人、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连在一起,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数据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为家庭医生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几年来,上海已经有1000多万人拥有了家庭医生服务。而在家庭医生制度基础上实施的“1+1+1”签约模式,就是俗称的“2.0版”也成效显著。从2015年底到今年一季度,签约居民已经超过160万,覆盖了上海90%的社区。这种模式,使家庭医生既成为健康“守门人”,同时也成为就诊“引路人”;既能让大家看上病看好病,还能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可谓双赢。上海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位签约医生,生病了,可以先问问身边这位专业亲切的熟人朋友。

(原标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