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牺牲第一人郭钦光:赤心爱国,以命醒民

椰网 2021-03-19 09:27:11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魏铭纬 徐明锋 柯育超 文/图

阳春三月,赴乡村,思英雄。

文昌市翁田镇龙尾塘村坐落在一条崭新的乡间小道上,四周森林密布,将小村遮掩着,稍不注意就难以寻到。

小村没有村牌,乡道修到了村口不远,村内依然裸露着沙地,有数座民居,几声鸡鸣,看起来与普通乡村没有什么区别。

鲜有人知的是,1919年那场起于北京、席卷全国,继而唤醒中国人民的“五四”爱国运动,与这个小村子也有联系。1979年,北京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编著了《北大英烈》系列书籍,不远千里寄到村里,寄到了一户普通人家中。而翻开书本,首页便写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郭钦光。

郭钦光

郭钦光是五四运动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烈士,去世时年仅24岁。龙尾塘村是他的故乡,从少小爱国到离家求学,最后魂断异乡,从后人口中和相关史料里,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轨迹逐渐明朗。

农家有子 敏而好学

郭远志今年78岁,两鬓斑白,老态龙钟。父亲去世后,他坚持在祖屋住下,子女都不在身边,家里的环境却被他收拾得井井有条。

郭钦光孙子郭远志

每天清晨,他都会凝视好一会儿屋子墙壁上挂着的一幅肖像,画纸陈旧泛黄,画中人却英气十足,是一位俊朗的年轻男子形象。这位画上的年轻男子,便是郭远志的祖父郭钦光。

郭钦光牺牲时,他的儿子仅约3岁。他的事迹也在众口相传和史料记载中才被郭远志所知。

1895年7月,郭家降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书鹏,后改名为钦光,字步程。郭家是贫困的农民家庭,郭钦光上有一兄一姐。但这个五口之家并不幸运,他17岁那年,父亲病故;22岁时,兄长郭书燕也因病去世。

小时候,由于家贫而无钱上学,郭钦光经常到村子不远的学堂旁听先生讲课。所幸,他有个在乡间教书的舅舅陈宜德,将他带在身边读书。

郭钦光故居

年少时的郭钦光敏而好学,尤其喜欢阅读中国历史书籍,钦佩里面的民族英雄,而痛恨卖国奸贼。1907年,12岁的郭钦光从当地的罗峰高等小学毕业,回家务农几年后北上广州,考入广东初级师范学校。平时他虽沉默寡言,但谈起国事来却滔滔不绝,说到近代中国政治的腐朽和外邦列强的入侵时,总是悲愤不已。

青年热血 忧国忧民

1915年,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对他称帝野心的支持,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举国上下的强烈愤慨。

中国积弱,在当时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堂堂华夏,有军阀割据卖国求荣,而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进步的中国人民岂能不激愤。

20岁的郭钦光已经深深忧虑于民众思想的愚昧,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不顾当局的压制,以学界的名义与各校学生在广州东园召开“国耻大会”。他还亲自登台演讲,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号召国人一起行动,同仇敌忾,反对卖国贼,全然不顾台下军警手持刺刀,怒目相视。郭钦光越说越激动,由于激愤过度,以致当场呕血,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自此以后,他继续进行爱国宣传,经常对同学说:“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胜于撑两目以俟外人之屋我国!”立下了以死报国的志向,热血沸腾,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1917年夏天,从广东初级师范学校毕业的郭钦光回到家乡。一天,设在龙尾塘村附近郭家祠堂里的学校,遭到了一队20多人的乡团的骚扰。这些团丁到处敲诈勒索,当地村民同心协力,抗交钱粮,恼羞成怒的团丁便准备烧毁学校。当时在场的郭钦光健步上前,义正辞严地呵斥道:“学校乃培育贤能圣地,它有何罪而遭其火焚?你们有权有势,刀枪在手,本事大,可要讲点良心,讲点仁义道德呀!”

铿锵的言辞驳得那些团丁哑口无言,慑于众怒,他们只好鼠窜而去。

以死作气 以命醒民

1917年夏天,郭钦光便在乡亲的资助下,再度离乡渡海,远赴北京求学,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预科。

2年后,“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席卷全国,24岁的郭钦光殒命于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协约国,向欧洲派出十几万劳工协助战争,一同争取了战争的胜利。自近代以来,英法联军入侵,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日本灭掉清政府的北洋水师……与外国作战中,中国从未获得胜利,割地赔款是我们的常态。而这一次,我们居然以战胜国的名义被邀请参加巴黎和会。

这真是破天荒第一遭,中国百姓为之欢呼雀跃,仿佛看到废除不平等条约有望。

然而,扬言“反对秘密外交”的巴黎和会却仅仅通知中国代表列席说明主张。在随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明文规定把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权益,转交给了战胜国之一的日本。

“战胜”对于中国而言,就是日本代替了德国。

消息传回国内之后,怒火被迅速点燃。在北京大学,青年组织起来抗议示威,以白话宣言写道:“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3000多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郭钦光当时身患肺病,同学们都极力劝阻他参加游行示威,但他执意不肯,仍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奋袂先行,积极奔走,同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此一去,再无还。

史料记载,在这次游行示威过程中,郭钦光一方面由于过度劳累,另一方面由于目睹了北洋军阀政府镇压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无辜的青年学生被逮捕入狱,而遭到万人唾骂的卖国贼却受到政府保护,他心中激愤难平,当场呕血不止。

此后,他虽被送进北京法国医院抢救,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已有不起之势”。悲愤交加又疲劳过度,郭钦光的病情愈发严重,弥留之际长叹道:“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延至5月7日,郭钦光溘然逝世,年仅24岁。

疾风劲草 精神不朽

郭钦光成为五四运动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烈士,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为他举行追悼大会。

1919年5月18日,北京各校5000多名学生集中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举行郭钦光追悼大会,会场四周悬挂着各界人士送来的3000多副挽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笔题赠“疾风劲草”四个大字。会场上有学生登台悲愤演说:“今日追悼郭君,实无异追悼我们自己。因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做到他现在的地位,方肯罢休。”话音刚落,一位女学生便放声痛哭,全场俱恸。

府海地区学生悼念郭钦光活动

噩耗传到家乡琼崖,当地群众也先后举行悼念活动。琼州革命先驱杨善集和王文明等人,一同前往郭钦光故里,凭吊这位爱国志士。此后,琼剧前辈吴发凤还以郭钦光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琼剧《爱国学生郭钦光》进行公演,宣扬爱国思想。

百年之后,那段岁月虽然远去,但风雷仍未止息。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大觉醒,进而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那以后,许多同郭钦光一样心怀人民、忧思国家的青年人站上了革命前线,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改变了中国。

郭远志亦已年迈,在回忆祖父事迹的时候,常常要想上好一会儿。零碎的记忆正渐渐从他的脑海中丧失。

但他依然自豪,“全国人民记得我爷爷。”他说。

郭钦光为后人留下遗物没有?郭远志回答:“有。”随后他起身来到一处窄小的木棚里,翻出几块残破的木板,“这是我爷爷当年读书时留下来的书柜。”

书柜几年前还是完整的模样,因为保存不善,木板完全分裂开来。用手触摸,却还能感受其中的木质结构依然坚韧无比。

百年沧桑,既不腐朽,也无虫蚀。烈士郭钦光留下的精神亦是如此。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李文君】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