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离岛免税商品“邮寄送达”已准备就绪!

椰网 2021-02-03 19:26:14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陈勇合 摄影报道)2月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增加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提货方式的公告》(下称“《公告》”),提出离岛旅客购买免税品可选择邮寄送达方式提货,岛内居民离岛前购买免税品,可选择返岛提取。2月3日,海南省商务厅召开免税经营主体、邮政集团负责人会议,对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增加两种新的提货方式的目的和意义

《公告》指出,离岛旅客凭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岛信息在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商店(含经批准的网上销售窗口)购买免税品时,除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指定区域提货外,可选择邮寄送达方式提货。选择邮寄送达方式提货的,收件人、支付人和购买人应为购物旅客本人,且收件地址在海南省外。离岛免税商店应确认购物旅客符合上述要求并已实际离岛后,一次性寄递旅客所购免税品。

岛内居民离岛前购买免税品,可选择返岛提取,返岛提取免税品时须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实际离岛行程信息。离岛免税商店应确认提货人身份、离岛行程信息符合要求后交付免税品。岛内居民包括持有海南省身份证、海南省居住证或社保卡的中国公民,以及在海南省工作生活并持有居留证的境外人士。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向海关、税务提供验核岛内居民资格、旅客离岛、购票等相关信息及联网环境。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0年7月,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实施,销售额、购物人数成倍增长,但也有很多旅客反映离岛免税购物不如以前便利,比如行李箱、电饭煲、酒类等商品不方便携带登机,还有很多旅客反映忘记或来不及提货等情况就只能选择退货等等,购物体验感和原来相比打了折扣。新政策实施以来,免税购买人数、购物件数大幅增长,而机场、码头提货点面积有限,造成提货点提货压力增大,尤其节假日客流高峰时存在部分旅客因排队提货而耽误航班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意愿,影响了购物体验,经常引发旅客的不理解甚至客诉。

2月2日,“邮寄送达”“岛内居民返岛提取”提货方式政策落地,让离岛旅客在提货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获得更多便利,可以有效减少在提货点排队时间,明显提升离岛旅客购物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离岛免税业务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融合点,是吸引消费回流的重要渠道,在各个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离岛免税购物新提货方式进一步方便旅客购物,高质量发展离岛免税业务,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邮寄送达”提货方式前期准备工作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10月1日,省政府在白龙新村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离岛免税品“邮寄送达”提货方式落地及数据交换事宜。会后,各单位积极落实会议要求,中国邮政海南公司在集团的支持下,研发了新的信息系统,制定了邮寄服务方案,与全国邮政系统建立了“绿色通道”,用邮寄“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于11月1日实现海口海关、免税经营企业、中国邮政海南公司三方的系统联通。

在省离岛免税工作专班的指导下,从2020年10月1日开始进行邮寄送达提货方式的测试工作,截至2021年2月2日,海南邮政为中免公司共测试邮寄免税品包裹3490件。其中海口测试1553件、三亚测试1937件,测试邮件主要收寄的免税品是酒、行李箱、电子产品、奶粉、玩具以及香化等,邮件主要流向海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新疆、宁夏、河北、上海、江苏、安徽、陕西、福建、北京以及广东等地区,新疆、西藏基本没有。货物包装后平均重量为5公斤左右。除了个别邮件客户主动退回外,实现零丢失、零投诉,运行平稳,数据交换正常,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具备开展“邮寄送达”业务的条件。

统筹提货点建设情况

海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全省只有中免一家离岛免税经营主体,购物旅客在机场码头提货只需要找中免一家窗口提货。新的经营主体增加后,可能面临每家企业都要在口岸设提货点,会增加大量的前期投入,旅客也可能在几家不同的免税店购物,那么在机场就要在不同的提货点排队取货,重复排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省离岛免税工作专班从去年10月开始,就委托省属国家企业海南数字贸易公司统筹建立了机场、码头、火车站提货点,除了中免外,在海旅、发控全球消费精品公司、中服、深免4家免税店购买的免税商品,将会由海南数贸公司打成一个包,在一个提货窗口提货,旅客只要分中免、非中免两个窗口排队,目前数贸公司窗口提货量每天约5000单,整体运行正常。

目前,正在筹划在美兰机场二期只设立一个提货点,取得成熟的运行管理经验后,全省所有机场、码头、火车站都将只设一个离岛免税购物提货点,购物旅客只需排一次队就可以取到在海南所有免税店买的东西,旅客也可以选择“邮寄送达”。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曾   琪】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