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吉明江:因地制宜,携手少数民族同胞奔小康

曾琪 2017-03-08 11:59:56

三月七日,吉明江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特派记者 王凯 摄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我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面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如何有效传承?脱贫攻坚如何持续推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市县工作经验的吉明江代表对此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做好特色文章,彰显民族医药和民族文化魅力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海南黎族、苗族医药的精髓,借助政府和市场等多重力量让更多的优质医药服务民生?

吉明江: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医药研究,把少数民族医药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题,专门部署安排。同时,做好我省民族医药的调查摸底工作,加大对传统民族医药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及开发力度,有针对性地确定科研方向,并建立相应的研究、种植基地进行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有专业知识的中医和黎医苗医人才相结合,通过专业人才带动兼职人才,互相促进。

记者:在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同胞留存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达达瑟》等众多反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文艺作品获得各方好评,政府工作报告点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您觉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吉明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注重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示范和引领,传承优秀文化。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建立博物馆、黎锦基地等,通过基地化建设,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固化保护。文化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目前省内很多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少数民族文化展演,通过发挥市场的力量,不仅能够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就业,让他们有丰厚的收入回报,专心研究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能让少数民族文化更有传播力,更有生命力。

抓好脱贫攻坚,发挥群众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您觉得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如何精准推进,实现可持续脱贫?

吉明江:截至2016年底,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以及10个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散居镇所在的4个市县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共计12.08万人,占上述13个市县贫困人口的65.06%,占全省的48.54%。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是我们要落实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俗话说,给苗给木不如给个好支书,要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干部深入一线讲政策、出实招,让贫困群众从主观上愿意勤劳致富。要重视产业扶贫,黎族苗族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做好产业发展,群众就有了可持续脱贫的门路。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政府可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用水、用电、出行等问题。结合全域旅游百镇千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少数民族地区要做好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统筹兼顾,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百姓作为美丽村庄特色旅游的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实行企业和农民共同经营。

抓好地区教育,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多元就业

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着墨颇多,您觉得如何有效推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多元化就业?

吉明江:增加就业可以从三方面发力。第一要重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能缺技术,只有把技术学到手,掌握一技之长,才有助于就业、创业。第二要重视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结合扶贫、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等工作,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孩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各级党委政府包括民宗委要做好就业指导,让更多企业愿意为贫困地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要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招录、选调工作人员时,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有关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招录、选调少数民族人员。

记者:公平优质教育是保证有效就业的重要支撑。在您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

吉明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没有完备的教学条件,就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质量,政府要重视对教育投入,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办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最重要的是办好思源学校,思源学校的建设让很多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我想,现在必须尽可能在有条件的地方,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思源学校就读。少数民族地区能考上高中的孩子数量有限,要持续做好职业教育,现在各市县职业教育全免费,这可以帮助孩子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吉明江:因地制宜,携手少数民族同胞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