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傍海而生搏击风浪 临高一渔民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椰网 2019-02-05 19:22:27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符雄助)“哩啊么哩哩美,春节初六是个好日子,大船小船都出海,渔业丰收渔民乐开怀……”2019年除夕的清晨,王冠西(以下称“老王”)坐在陪伴他十余年的老船上,难以抑制住内心对去年自家渔船丰收的喜悦之情,哼起以临高方言为词的《哩哩美》渔歌,婉转的曲调伴着回港船只的号角在码头余音绕梁,构成最自然真实的渔家生产生活的日常。几乎所有的船只都回码头,贴上喜庆春联,迎接新春的到来。

傍海而生!渔民辛苦作业迎来丰收年

渔民傍海而生,多数临高县调楼镇抱才村的渔民,他们出生的命运就与茫茫大海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天为背,以船为席,脚不着地,四海漂移”是他们日常生产的写照。老王在十多年前,便举全家之力造了这艘木船,船上放置着各类捕鱼作业的工具,一张张渔网交错纵横堆在一起,因为常年浸泡在海水中,它们散发出咸咸的海水的味道,船头已经贴上一张春联,“船头旺相”四个字跃然于目,老王用手擦拭着,很是爱惜。

老王的船不是很大,四十多吨,分为上下两层,底部是鱼仓,上下两层一共能住六七个人,而那狭小的空间,堆放着全部船员的生活用品。老王告诉记者,船只依据海水的流向出海作业,每次出海作业,都持续十天左右,期间只能飘在海面上。出海前,船只会准备充足的食物来“抗海”,鸡肉、鸭肉、猪肉、蔬菜、水果及饼干是必备品。

在茫茫大海上,这些食物补给船员身体能量,无论风吹日晒,还是暴雨肆虐,船员们都不得不争分夺秒将渔网拉上船来,将鱼儿徒手解开,放到船舱里,用冰块冰封它们。

老王说:“渔民很辛苦,只要到了收网的时间,就算太阳再大,或者下暴雨,都要在露天的船里干活。”老王十多岁便跟随父辈出海,如今年近六旬的他,肤色已经黑得发紫,他的两个儿子已接棒成为船只的掌舵人,当地人土称为“船老大”,也是船员在海上唯一能信赖和依靠的人。

老王说,由于出海丰收,而船员人手不够时,他还是会不顾子女劝阻,以一个老渔民的经验与他们一起闯荡在浩瀚的汪洋里。“有时走近,有时走远一点,全看天气和自己船只的吨位。”老王说,海上作业时,遇到坏天气是一件让人很纠结的事,在风浪比较大时,如果坚持进入作业,可能会有危险,但是放弃返回海港,船仓空空,又没法向所有船员交代,毕竟每个告别陆地,在大海里为捕鱼与风浪搏斗的渔民,身后都有一个家庭,赡养父母,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们背负着“希望”飘在海面上。作为船主他也努力不让船员失望,每个船员与船主的命运休戚与共,每个船员占全部收成的百分之三点五,有时候他们一趟回来,整艘船能赚两三万元,有时七八万元,偶尔运气好还能捕十多万元的鱼钱。老王说:“2018年我的船收成很不错,我和船员都可以过一个丰收年了。”

勤劳致富丰收年 2019年打算以旧换新船

老王在跟记者聊起闯深海的故事时,他的小儿子从渔业广场的戏台上,徒脚踩着绳子踏上船来,而绳子下面是十多米的海岸滩涂。“这样‘动作’也是从小磨练出来的。”老王说,出海条件辛苦,容不得娇气。因为正值除夕,老王的老婆叫小儿子来自己船舱里捞几条鱼回家做菜,他一下子窜入两米深的船舱,把一大块冰块挪开,捡起几条大红鱼,得意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老王的船已经有些老化,木头深褐色,有些地方已经有漏洞。“去年我家的渔船丰收,今年我打算用这些年的积蓄,同时再向银行借一点钱,造一艘塑料胶质的新渔船。”老王认为,让旧船“退役”,是为保障海上船员作业安全,塑料胶质的船也能规避木船漏水的隐患,让岸上的亲人能更加放心。

在渔村,船员与掌舵人命运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船只满载而归,渔民哼唱的悠扬渔歌,会伴随着船只发动机的鸣笛,回荡在港口里。如果遇贫瘠的海域,渔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出海。

记者正在与老王聊得起兴,老王的妻子提着一个菜篮子,里面放着蜡烛、元宝等香火,扯着渔家姑娘的音调,喊老王去临高天后宫祭拜祈福。在调楼镇的许多渔村,因为傍海而生,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逢年过节、出海前和回港后,都会去西宜港临高天后宫祭拜妈祖。“当我们飘荡在海上,我们需要一个信仰让自己和亲人更心安,妈祖是海神,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很受我们渔民敬重。”老王说完,与妻子朝西宜港那座雄伟庄严的天后宫走去。

【责任编辑:张美儿】

【内容审核:关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