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大火箭腾飞背后的十年故事——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建站十周年纪实

新华社 2018-12-07 16:34:03

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飞。新华网发(高杰摄)

新华网海口12月7日电(周旋周伦杰)一座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海南文昌拔地而起。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力量,发测站历时十年实现完美蜕变,铸就了中国航天新的丰碑。

矢志追梦筑天梯,面对艰难困苦——牢记使命,戮力同心气势雄

2007年8月,为适应祖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

2008年3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工程现场筹备组宣布成立。

2011年10月,祖国大西南的西昌火车站月台上,紧张且喧闹。即将奔赴海南文昌的第一批创业者正在与送别的亲友挥手告别。经过三天三夜的千里辗转,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文昌龙楼。

“快看,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射场。”当车队行进到星光路时,技术员范玉坤透过车窗玻璃激动地说。

起初,创业者住在狭小闷热的民房里,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没有电视信号。

当时的场区一片荒芜,道路崎岖难行,两个发射工位还只是个大坑,其他厂房正在打地基。“只有身处其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业必须付出的艰辛。”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计划部的廖增感慨道。

然而,困难横在面前,文昌航天人没有选择退却。他们满怀激情,打响了抢工期、抢进度、强质量的中国航天攻坚战。没有房屋就自己动手改造教室和民房,没有水就自己打井抽水,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搭建活动板房……彩旗飘扬、机械轰鸣、人声沸腾,场区到处都是他们挥洒热汗劳动的场景。“天天汗水湿衣裳,大草帽下晒黑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初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文昌航天人的奋力拼搏下,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道路越来越平整,塔架越来越高耸……一个个工程逐渐从图纸变为现实,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在椰林荒滩里冒了出来。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文昌登陆,最大风力达到18级,发射场面临一次“大考”。虽然做好了充足准备,主要设施设备没有受到影响,但头一回经历如此强的台风,场区还是满地狼藉。台风过境后,该站迅速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秩序。仅场区护栏就有91处受损,长约1218米,只用了3天时间就全部修复完毕。

2014年11月,经历六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这块荒芜之地逐渐变成了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发射场。

发射场内进行灾后恢复。新华网发(高杰摄)

发射场导流槽建设初期。新华网发(高杰摄)

厉兵秣马踏征程,面对严峻挑战——迎难而上,众志攻关意志坚

在组建之初,该站只有5个人。如何迅速形成综合测试发射能力,挑战和压力如同巨石,沉甸甸地落在文昌航天人的肩头。

怎么办?!是以逸待劳求助上级,还是立足自身主动作为。事实证明,后者才是测发能力形成的关键。

测发能力建设等不得也等不起,必须打破“坐等靠要”思想桎梏。他们一方面加强人员选配选调,一方面开展站建设谋划,编写规章制度,同时安排骨干下厂所、外请专家搞培训、安装设备跟岗学、开展项目搞研发,为形成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他们瞄准发射场能力形成,定位长远,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

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是该站承担的首个项目,能为岗位指挥员提供测发信息,辅助指挥员进行决策,相当于测发系统的“眼睛”。

立项之时,项目无异于“一张白纸”。缺人手、缺资料、缺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可合练在即,时间不等人,项目组感到压力山大,但他们还是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坚决完成任务!

项目组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将智慧和汗水融入数十万行代码中。2014年,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比立军令状的时间提前了3个月。

“110kV中心变电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能源枢纽,地位举足轻重。我们一定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2013年10月31日,一大早,中心变电站主操作手阳衡东就来到了设备调试现场。

安静的机房里,一台台电表仪器整齐排列,亮着红绿各色信号灯。技术人员仔细检测着每一台仪器仪表,检查每一条线路,核对每一个参数……“电气组汇报检查情况”“经最后核对检查,外线线路畅通”。上午11时,变电站临时会议室里,一切准备就绪,调度总指挥下达了送电命令。“由于110kV变电站电压高、技术复杂,送电启动时间需十多小时。”

晚上11时11分,伴随着一阵欢呼,光明再一次驱散了黑暗,110kV中心变电站送电成功,正式运行。这是国内发射场首个110kV变电站,也是文昌发射场首个正式运行的系统。

为确保测试发射能力如期形成,文昌航天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完成了大型设备安装调试,试验文书等软实力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各设备设施安装调试成功,各个系统相继建成,经过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合练任务检验,该站综合测试发射能力全面形成。而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的成功发射,则是对其试验能力的最好证明。

发射场测试厂房建设初期。新华网发(高杰摄)

砺箭长啸刺苍穹,面对生死考验——不计名利,敢为人先斗志昂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伴随着一声“点火”口令,长征七号火箭托举着“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意味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从靶场竣工验收到设备安装调试,从合练任务顺利完成到两型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文昌航天人追梦深空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其实,每次火箭成功发射的背后,都饱含着无数文昌航天人夜以继日的心血和付出,感人的故事俯拾皆是。

胡旭东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被誉为最美“01”指挥员。

最美“01”指挥员胡旭东。新华网发(高杰摄)

长征五号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氢气泄回,氢浓度报警仪瞬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险。胡旭东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决策应急处置,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小时,成功处置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二次对接,创造了世界航天奇迹。

长征五号火箭合练任务中,在一次中止发射应急抢险时,火箭二级动力系统突发故障,危急时刻,操作手王磊和周仁坤冒着生命危险,迅速拆除氢箱测压管。管路拆除后,氢箱测压单向阀又泄漏出大量氢气。王磊和周仁坤不顾个人安危,将氢排连接器手动除霜管路延长,一边对泄露处进行除霜,一边双手握紧金属堵头顶住向外喷射的氢气艰难地拧了上去。经过半个多小时艰难奋战,一场巨大的险情被成功化解。

似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在发射场比比皆是。在各自岗位的前沿,文昌航天人不计名利地默默奉献。他们以汗水成就梦想、以奉献传承荣光,谱写出一篇篇铿锵辉煌的航天赞歌。

(原标题:揭秘:助推大火箭腾飞背后的十年故事——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建站十周年纪实)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吴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