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难题”能否破是人民满意的打分点

光明日报 2018-08-25 05:03:46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满足适龄儿童“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需求,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教育服务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后三点半”这样一个看似很小很具体的教育服务需求,恰恰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和不满意的一个重要的“打分点”。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课后三点半”成为讨论教育工作的热词。

基础教育“课后三点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教育部门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文化课程补课,造成学生校内课业负担过重,提出了学生在校时间限制;有关部门为防止学校借课后管理、服务或辅导收取家长费用,形成教育乱收费现象而不允许学生学后在校辅导;绝大部分家长因工作原因,不能在三点半放学后接孩子,更不能进行看护管理,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孩子课后三点半管理:有的由家里老人接送管理,有的送到社会服务的各类培训管理机构,也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送孩子到相关教育培训机构。

基础教育“课后三点半”问题,折射出不同的主体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认识的差距和矛盾。因此,要解决好这样的社会矛盾问题,必须站在一个立足点思考问题,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17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政策指导,为引导和规范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文件实施以来,一些地区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形成了破解“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经验:上海的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开展课外活动,南京探索弹性离校时间,广西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托管问题。尤其是杭州刚刚推出的学校学后免费托管服务,使这项工作又深入一步。反思基础教育“课后三点半”教育问题的解决,其本质是教育决策是否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否站在人民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

《意见》的出台和各地采取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表达了统筹各方、兼顾多面的政策价值取向。《意见》坚持为孩子与家长做好服务,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随着这些具体规定的落实,困扰社会的基础教育“课后三点半”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作者:杨志成,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原标题:“三点半难题”能否破是人民满意的打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