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逃离”京津冀雾霾的人们:移民美国 撤到丽江

“逃离”京津冀雾霾的人们:移民美国 撤到丽江

关业慧 2017-1-5 8:01:27

昨日,北京东四环百子湾,市民在大雾中出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连日的重霾,“逃离”成了热词。

一些在雾霾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选择外出甚至移民的方式“躲霾”,逃离并非易事,总会遭遇坚守和放弃的强烈对撞。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的三年,污染下降趋势明显,重污染发生的频率、程度也在降低,但频频发生的雾霾还是会让部分人选择逃离。

治理雾霾是一场全民运动,在这场“持久战”中,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为躲霾移民 其实“想回来”

37岁的樊蓓目前在教育行业某企业负责心理咨询工作,2001年来到北京的她已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近16年。对于这座城市,她有着很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感情在她的孩子到来后日益显著。

连续三年离京躲霾

“第一次感觉雾霾比较严重是三年前,那时刚刚爆出北京雾霾超标的情况。”樊蓓说,那是她当母亲的第三年。

为了应对雾霾,两年前,樊蓓为家里添了2台空气净化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又和其他家长集资给孩子幼儿园买了1台,我们办公室里也放了一台,最近还准备再买1台。”

然而,即使这样也并没有让樊蓓心里踏实。“虽然孩子的幼儿园条件各种环境都比较好,但是一到冬天咳嗽感冒的人就比较多,患呼吸道类疾病的也比较多。”

为了躲霾,这三年来,樊蓓每年冬天都会带着孩子离开北京,“第一年去了三亚,在那里呆了两个多月;第二年我们去南方自驾游,从北京出发,到广西、贵州之后再回到北京,中间也大概两个月时间。每次都是12月或1月开始出发,3月份再回到北京。”

每次“躲霾”,都是全家出动。“一般都是全家一起走,如果我老公走不开,我会先带着孩子和父母先出发。”

“今年我们去了美国,九月份出发,在那边住了四个多月,最近因为有些事处理就提前回来了,要不肯定会雾霾季节过了再回来。”樊蓓说。

“和小时候的天不一样了”

去美国躲雾霾?记者有些好奇,为何躲这么远?

“其实我们想移民到美国。”樊蓓告诉记者,这个想法三年前就有了,“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雾霾是比较大的推动因素,也希望给小孩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每天看到朋友圈转发的各种雾霾的图片,觉得比较可怕,虽然生活中并没有遇到因为雾霾确诊为各种病症的案例,家里也购置了空气净化器,但内心的恐惧总是让她觉得不踏实,这种不踏实在孩子身上就更加明显,“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对于普通人来说,移民美国是件大事,并不容易。家里人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樊蓓表示,家里老人比较支持,现在孩子比较小,对于当地的环境也比较喜欢,很喜欢当地的阳光空气。“而且对于雾霾,我老公的触动更大,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看到最近几年北京的雾霾这么严重,他很难过,和小时候的天不一样了。”

为了办理移民,樊蓓一家从2013年年底就开始准备,“需要准备资金还有各种材料等”。

办理各种手续用了两年多时间,“现在手续材料已经审批得差不多了,但因为递交的人比较多,还在等排期。”

另外,也从生活方面进行了准备。“去之前肯定会有一些担心。这次之所以在美国待这么久,主要是带孩子去那边适应环境,找当地的幼儿园适应语言等问题,我们也会在那里开启新的生活和事业,方向更加明确,但也不会太担心找不到工作,还是有一些机会。”樊蓓说,以后也会把老人接过去,如果比较适应当地环境,再给他们办理亲属投靠等手续。

在谈到移民过程时,樊蓓表示,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当记者问到移民之后是否还会回来时,她说,“其实还是会想回来,毕竟亲人朋友都在这边,我们的积累也在这里,以后可能还会回来。”

“撤退”丽江只是个人选择

天就像个盖子一样,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兰燕飞把窗户关得死死的,3岁的儿子不能出去玩儿,只能趴在窗户边上看看外面。

逃离生活7年的北京

兰燕飞就这样看着儿子,这是2013年还在北京时的场景,至今让这位母亲印象深刻。次年初,因为无法忍受雾霾,她逃离了生活工作7年的北京,“撤退”丽江。

离开北京3年,只要是雾霾天,兰燕飞总会收到朋友的信息,“觉得我当初的决定非常对,他们看到我发的蓝天白云照片就‘咬牙切齿’。”

儿子2010年出生在北京,女儿2015年出生在丽江。去年年初,因为儿子要上小学,兰燕飞又举家从丽江搬到深圳。

兰燕飞是湖北人,2007年从江苏到北京。对天气的关注要从2010年开始算起,那一年,兰燕飞怀孕了,她开始觉得空气问题比较严重。

这也跟丈夫的工作有关,“他一直在公益领域工作,对环境污染有些研究,比较早关注这个,有时候我们会讨论空气方面的问题,他给我普及了很多专业知识。”

个人关注的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推动。2012年,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对PM2.5值监测。2013年是北京开始在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PM2.5等5项污染物质的“元年”。

也是在这一年,兰燕飞发现3岁的儿子特别容易生病,每次去医院,排队看病的孩子总是特别多,并且很多都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兰燕飞说,小孩太小,她只想努力让他去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

面对雾霾想到逃,有没有想过要去改变?“我解决不了雾霾的问题,那我就解决家庭的问题,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护孩子,是兰燕飞的选择。

“可以多一种选择”

策划一场逃离。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好不容易工作、生活稳定了,终于步入正轨,却要把一切都抛弃,太可惜。”

2014年,兰燕飞32岁,有着不错的工作,已拿到工作居住证,儿子也上了公立幼儿园。说到逃离,父母对她未来的发展充满不安全感,但对兰燕飞来说,不安全感来自生活的环境和孩子的健康。

还有工作,离开北京不意味着隐居,得挣钱、要考虑生存问题,正好有一位丽江的朋友联系兰燕飞过去帮忙做新媒体,这对本就从事媒体工作的她来说并非难事。“这个是最主要的,把工作敲定了,其他的都好说。”

兰燕飞回想了一下,在这场逃离中好像没什么“决定性时刻”。当年3月,计划好了,收拾东西、打包行李、工作交接、订机票,就这样平顺地离开。

最具有仪式感的是和朋友不停地约饭,“在北京那么多年,朋友很多,今天一桌明天一桌,大概吃了半个月。告诉他们,我要走了。”

有朋友对这样突然的决定不解,在北京这么久了,人还年轻,有大好的拼搏奋斗空间,不就是雾霾嘛,几天就扛过去了,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如果我没有小孩,我也不会觉得是很大的问题,就像很多人一样,虽然雾霾那几天很难受,但是我可以扛过去,心里都会这么想。”

雾霾再次来袭,不断有朋友向兰燕飞咨询是否应该离开,“我不能代替任何人做这种决定,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只是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可以多一种选择。”

(原标题:“逃离”京津冀雾霾的人们:移民美国 撤到丽江)

来源:关业慧